![]() 一片赤心報一化-走近齊魯一化總工程師、技術部部長王燕春(下)
一片赤心報一化 ——走近齊魯一化總工程師、技術部部長王燕春(下) 《亞遊集團AG礦工報》記者 任誌青
“這樣的日子到底多久了?我自己也說不清。幾乎每天都獨自麵對著這漆黑的夜,冰冷的家。 起風了!窗外,樹葉沙沙…… 不知何時,下起了小雨,滴滴—— 嗒嗒——探出頭去,一滴雨正好濺落在我的臉上,難道天空也在為我掉眼淚?心裏酸酸的:為什麽,爸爸媽媽不能像其他同學的家長一樣,經常在家陪著我呢?總讓我一個人在這漆黑的夜裏,獨自空守著冰冷的家……” 這是王燕春的女兒王文琪上中學時的作文——《漆黑的夜,冰冷的家》。 在齊魯一化辦公樓的牆上,有十六個大字赫然醒目:以人為本,以廠為家,同舟共濟,共同富裕。王燕春,把一顆心整個人捧給了一化,她是“以廠為家”企業文化的最好注釋。
對家人:心存歉疚
再堅強再能幹的女人,心底也深藏一份柔軟而綿長的情感。對於王燕春來說,不能談到女兒。一提起,眼底就有晶瑩的淚光閃動。 她和丈夫都是一化的技術骨幹,千頭萬緒的事情都離不開他們。兩口子天天從早到晚泡在廠裏,幾乎每天從早晨上班一直忙到晚上10:00,午飯、晚飯都在廠裏吃。倆人的老家又都遠在大西北,女兒從小疏於照顧。 每天清晨,小文琪還沒起床,王燕春就已經把一天三頓的飯都提前做好,出門上班了;白天,女兒自己回家把飯熱一熱,將就著午餐與晚餐;已近午夜,王燕春才推開家門。女兒盼著爸爸媽媽回家,就跑到他們的房間等著,當王燕春到家時,已然在父母的床上蜷曲著睡著了,臉上依然掛著未幹的淚珠。夜裏醒來,女兒摟著媽媽的脖子說:“媽媽,外麵太黑了,我害怕,就到你們的床上尋找家的味道。”那一刻,堅強的王燕春哽咽了。 有一年,女兒過生日。上班前,王燕春滿口答應,晚上一定早點兒回家陪她。但為了查閱資料修改工藝,她又忙到晚上10點多,允諾的事早拋到九霄雲外。孤獨失望的文琪在日記上寫道:漆黑的夜,冰冷的家,媽媽,你什麽時候能陪陪我?看著女兒浸滿傷心的文字,王燕春落淚了。 有一段兒,她一連好幾天忙得沒著家。女兒天天自己照顧自己,隻是晚上在電話裏和媽媽簡短聊上一兩句。一天,女兒沒有打電話來。王燕春隱隱覺得有些牽掛。忙罷趕回,發現女兒因為發高燒早已暈厥。乖巧懂事的女兒,生病請假都沒有告訴媽媽,生怕打擾她的工作。抱起過度虛脫的女兒,王燕春泣不成聲。 “虧欠孩子的實在太多太多了。女兒和我說,她參加中考時,我不僅沒有陪她,連中飯都沒有給她做,晚上回家也壓根沒問她考得咋樣。哈哈,估計我早忘了這碼事了。” “女兒最怕晚上回家時家裏依然漆黑一片。她說,媽媽,我每次上樓前總要先望望咱家的窗口。一看家裏燈亮著,就覺得滿心歡喜蹦著跳著上樓;如果家裏還是一團黑,那心情立馬就糟透了。” 聽著王燕春的講述,記者眼眶濕潤了:普天之下哪個母親不疼兒?但為了深愛的企業,深愛的事業。她把自己的大“愛”,更多留給了企業這個大“家”。 女兒高考前的一個月,王燕春狠狠心,買了一輛車。不為別的,就為了上下班方便,每天能擠出時間回家做一日三餐,每晚能在女兒進門前家裏有柔柔燈光播灑暖暖溫馨。她要好好盡一個月為人母的責任。 王燕春夫妻倆的老家都在甘肅。工作太忙,分身無術,總是隔三四年才能回去一趟。2005年,好不容易抽出空帶孩子回去看看,可腳踏上甘肅的土地還不到20個小時,單位一個緊急電話,又讓她連夜匆匆趕回。2009年夏天,女兒高考結束,計劃著回去一趟,火車票都訂好了,還是因為工作,又泡了湯。父母打電話來說,燕春呀,抽時間回來看看吧,不光亞遊集團AG想你,連村裏鄉親們都念叨你了。 對於丈夫,用王燕春的話說——“更別提了,倆人幾乎是各人管各人”。但同樣是技術中堅的他,理解、支持自己的妻子。
對工友:真誠熱情
“隻要引導好,年輕人都是寶。”王燕春看著一名又一名年輕技術員,打心眼兒裏喜歡。 2000年至2003年停產期間,不少技術人才相繼離去。2005年組建技術部時,七個人,王燕春是年齡最小的,其他清一色是退休後返聘。 不行呀,先進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先進人才,哪有先進技術? 王燕春開始招兵買馬。 每年一聽說公司新招聘了大學生,就立馬跑去看看有沒有學化工的;車間有不錯的技術人員,也想方設法抽調回來。 有了人,還要培養。 手把手教,一個個帶。 她將一化的整套技術程序進行了編製整理,各項專業怎樣交叉,各道流程怎樣配合,各個裝置怎樣運行,什麽原理,什麽工藝,什麽特點,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讓新進人員有了完善的培訓教材。 每周一次學習交流會,組織大家一起討論每個細節,共同切磋技術難題;每周三次施工協調會,讓技術人員與施工方麵對麵溝通,使理論更貼近實際。 設備出現了故障,她總會在自己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同時,不忘打電話叫上其他技術員,一邊處理一邊給他們講解,通過親眼所見、所感,讓他們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入。 給年輕人壓擔子,鼓勵他們放手大膽去幹。遇到問題,她來教,她來幫。在實踐中,年輕人得到飛速進步。 技術部陳芳菊說:“王工的知識非常全麵。技術工藝、土建安裝、設備選型……她幾乎無一不曉。所有的知識融會貫通,使她分析問題時角度站得高,見地很獨特。白天她忙得抽不出空來時,亞遊集團AG就會把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通過郵件發給她,無論多晚,她都會給亞遊集團AG認真答複,一封不落。連出差都會把筆記本電腦隨身帶著,一有空就打開來看看有沒有信件,走哪兒把活帶到哪兒。” 今天的齊魯一化技術部,每一名設計人員都是王燕春的得意門生。 對工友,王燕春不僅是技術上的導師,同樣是生活中的大姐。 每次出差,她再忙也不忘捎些當地的土特產回來給大家嚐個鮮;平時加班,她總會把後勤服務先考慮周全;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她也總是要盡一把力;自己一天也顧不上休息,但總要把技術部人員的休息日安排得妥妥當當…… 在她的言傳身教和影響帶動下,技術部凝聚力強幹勁十足。十幾個人,承擔著偌大一個公司從項目立項到方案製定、工藝設計、設備訂貨、合同簽訂、施工監督等一係列繁忙而重要的工作。
對自己:嚴格要求
在王燕春的字典裏,似乎沒有“休息”、“懈怠”這樣的詞條。她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到現場,在一線,除掣肘,解難題。 還是回到裝置改造期間。 她哪裏是在進行裝置改造?簡直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換取成功……2004年10月5日晚10點多,裝置改造的最後環節:設備吹掃。好多人勸她休息休息,可離開施工一線永遠不是王燕春的性格。她堅持和大家一起鑽入管道進行吹掃。一股近20公斤壓力的氣浪猝不及防,長期勞累身體已嚴重透支、體重不到90斤的她,被吹出十多米。臉磕破了,牙碰歪了,嘴上腫了個大包,腿上縫了好幾針,整個人傷痕累累,全身上下疼得不能碰不敢動。 被送進醫院後,她仍然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手機不停地響,胳膊痛得難以伸曲,就讓別人幫忙拿著手機,努力張開又腫又疼的嘴,用微弱而又不清晰的語言,與裝置現場聯係。 10月10日,還在輸液、傷口尚未拆線的她,硬是讓人用車推著來到施工現場,與其他人員一起,研究完善設計方案,現場查看施工進度。大家無不為她的精神所感動。到了晚上,她的腿腫得像個大蘿卜,透亮透亮。就讓人幫忙搬個椅子,把腿架高,繼續工作。 10月18日,變壓吸附裝置裝填吸附劑,她不到6點就來到廠裏,仔細查看和詢問吸附劑裝填準備工作;7點,裝填工作開始,又和大家一起忙碌;晚上6點,由於連續勞累,腿傷感染,引發高燒,又一次被送進醫院,掛起了點滴。醫生頗是生氣,怎麽快半個月了,傷口竟然還沒拆線?! 裝置開車進入倒計時階段,她一天24小時吃住在現場,連軸轉。變壓吸附脫碳裝置開車後一段時間,生產很不穩定,就在操作台前和工人師傅一起操作。倒班人員換了一班又一班,她卻是餓了吃點兒方便麵,困了在沙發上打個盹。天涼了,大家都換上了冬裝,她卻忙得顧不上回家換件衣服,依然穿著單薄的秋裝在現場指揮調度。 轉頭再說丁辛醇項目建設期間。 為了保證項目早日完工見效益,王燕春每天早6點前準時到工地,在管廊中抱著圖紙對流程,在寒風中順著管線做排查,對施工進度、技術難題做到心中有數。大家說,王工不在辦公室,就在施工現場;不在施工現場,就在去施工現場的路上。 每晚,才有所謂自己的時間,坐在電腦前,除了悉心回複大家的郵件,就是對所有設計人員的圖紙進行逐一審核。一張張圖紙密密麻麻,橫的豎的,紅的綠的,似密電碼一般。王燕春一頭紮進去,一遍遍研究,一點點琢磨,工藝是否最科學,設計是否能優化,流程是否有交叉。經常是看著看著趴在電腦前睡著了,醒來,接著幹。 “不行。活兒幹不完就很難受。所以不管多晚。”王燕春笑笑。 一次,丁辛醇車間脫氧塔超溫。已是晚上8點多,車間負責人打電話給王燕春,請她去“救火”。“因為知道她那個時候肯定還在辦公室加班嘛。絕對的!” 所以,在工友眼中,見到的總是一天到晚穿著工裝忙前忙後的王工。偶然一次,她穿著自己的外套出現在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幾分疑惑:“是你嗎?王工。怎麽看著不像?” 她總是那樣地不知疲倦。 2009年的7月13日,合成車間發生事故,王燕春的丈夫王寶明在事故中被嚴重燒傷。當時,丁辛醇裝置的技術攻關正處在最艱難時刻,王燕春把姐姐從老家接來,幫助照顧住院的丈夫,好讓自己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丁辛醇裝置優化。 屋漏偏逢雨連陰。姐姐也在家與醫院往返途中,發生車禍,嚴重受傷,住進了醫院。 外科病房裏,一下住進兩位至親。剛強的王燕春沒有流淚。丁辛醇裝置改造還處在關鍵時刻,作為這套裝置的總負責人,項目離不開她。她用單薄的肩膀默默扛起了一切。 每天早晨4點多起床,給丈夫和大姐做好飯,送到醫院,服侍兩人洗漱、方便。忙完,便出現在崗位。工作到晚上9點多,又到醫院照看病人。 長期的超負荷工作和睡眠不足,終於把這位“女鐵人”擊倒——她因下腹部疼痛被送進醫院。已經有點兒腸粘連的急性闌尾炎,必須立即手術!在醫院的病床上,長久以來的壓抑讓她再也承受不住,放聲痛哭…… 然而,麻藥過後最放心不下的,除了丈夫和大姐,還是工作。 在手術後第四天,傷口還沒有拆線,她就拖著病弱的身軀,雙手捂著肚子,在別人的攙扶下,出現在丁辛醇建設現場…… 對於王燕春,為了一化,她可以付出一切。為了一化,她堅持真理第一。對於丁辛醇各項技術,她總是做到細之再細,慎之再慎。有時候,針對一個細節,她甚至會和總經理爭個麵紅耳赤,總要論出個子醜寅卯,分出個對錯好壞,方才罷休,以保證決策不出現半點差池。 這麽多年,王燕春的出類拔萃引得很多兄弟企業來高薪“挖人”。但不管開出的條件如何優厚,王燕春就是不答應——她已離不開一化,她已融入了一化! 說起這些,王燕春卻總是那樣謙虛:這沒什麽。換了別人,也會這麽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也許因為我是個女人,所以大家給了我更多的關注。其實都是應該的。在一化,每個人都在認真、敬業地工作。 是的,王燕春,她是齊魯一化的棟梁之材,更是齊魯一化幹部職工的榜樣和縮影。 在一化,每個人都在認真而敬業地工作著。她和他們,挺起了一化的脊梁! 王燕春,奉獻終年唯覺少,一片赤心報一化! 願一化,願亞遊集團AG,有更多的職工,一片赤心,向企業,為發展!
圖為王燕春(左二)與工友在施工現場調研指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