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幗壯誌可淩雲-走近齊魯一化總工程師、技術部部長王燕春(上)
巾幗壯誌可淩雲 ——走近齊魯一化總工程師、技術部部長王燕春(上) 《亞遊集團AG礦工報》記者 任誌青
七年,解決技術難題、排除各種故障均以千位計,牽頭負責的合成氨裝置改造、丁辛醇項目建設等大型工程均優質高效完成——見證了一個人的技術有多精; 七年,密密麻麻記下100多本筆記,傾注心血寫就100多萬字,日曆中更是沒有節假日,沒有寒暑期,加班連點,夜以繼日——見證了一個人的毅力有多強; 七年,培養徒弟10多名,個個成為技術領域獨當一麵的骨幹人才,個個挑起了項目設計、工藝改造、施工監督的重擔——見證了一個人的作用有多大! 七年,從2003年企業改製之初的自告奮勇請纓出戰到今天的公司技術領軍人物,齊魯一化總工程師、技術部部長王燕春,用她的執著追求與不懈進取,演繹出一曲敬業奉獻的動人樂章,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更給企業創造了豐厚財富。
初 識
去年年底,化工產業管理局相關領導到一化調研。歸來後的一次攀談中提起:一化有一位女總工,很能幹,今年一化的高利潤,絕大半歸功於她牽頭組織完成的新建項目,很值得你們媒體去采訪、挖掘、宣傳…… 是什麽樣的奇女子?贏相關領導如此盛讚? 1月7日,記者一路風塵,驅車前往。 抵達臨淄已是17:30,夕陽西下,正逢齊魯一化下班時間。原本路上就聯係了相關人員,希望在晚飯時見一見這位“能幹的女總工”,可事與願違——她還要加班處理一些事情,來不了!些許遺憾。 8日早8:30,初識王燕春。 44歲,不到一米六的個頭,一身深藍色工裝,瘦瘦小小。眼前這位柔弱女子,竟會有那般大的能量?心中不免輕輕打個問號。 “不好意思,昨晚實在是對不起,本來你們大老遠來應該一起先坐坐的,實在是抽不開身。”言語間,透出熱情、直率、爽快。 原來,昨日,為了能把今天接受采訪的時間騰出來,王燕春白天在現場調研、指揮、忙碌罷,除了堅持日事日畢,利用晚上時間把一天的工作匯總分析完畢,把遇到的問題整理研究透徹外,還提前將今天要做的事情進行了突擊——趴在電腦前,補充完善丁辛醇擴產係統的精脫硫、甲烷化、PSA變壓吸附脫碳提氫等設計圖紙,一直幹到子夜時分。今天一大早到了單位,又把任務分解到各個口、每名技術人員,保證全天工作不擋手。 即使這樣,剛剛開始的攀談,也被左一個電話、右一個來訪所打斷,詢問相關業務問題的,請求解決現場疑難的,希望給予技術支持的……王燕春逐個耐心細致解答,同時不忘滿臉真誠和歉意向記者連聲地“對不起”。 忙!隻好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吧,先聽聽周圍同事的評價—— “王工真是個‘鐵娘子’,辦事效率高,工作要求嚴,業務精而鑽,特別是丁辛醇項目,從設計施工到投產見效,她就是總規劃師。兩個字:能幹!”技術部楊保利如是說。 “如果說對公司各個流程各個車間的工藝技術都精通的,那絕對是王工,她就是亞遊集團AG技術上的主心骨。”技術部陳芳菊發自肺腑。 “表麵上看大大咧咧,工作上心思縝密,周到嚴謹。” “敬業精神無人能及,聰明好學大家服氣,她是公司上下公認的優秀技術管理骨幹。” “個不高,人不大,但身上總有著鍥而不舍的韌勁和用之不竭的幹勁,就像上滿發條的時鍾,高速旋轉的陀螺。” …… 她的履曆中,更是寫滿榮譽:先進工作者、優秀技術員、科技進步個人、十傑女工、功勳員工、勞動模範…… 初識王燕春,已經分明看到了她身上的燦爛光芒,感受到了她個人的獨特魅力。的確,“值得采訪、挖掘、宣傳”!
了 解
1987年,中專畢業的王燕春帶著年輕人的蓬勃朝氣,來到齊魯一化工作。從操作工、技術員、工程師、車間副主任,到現在的總工程師、技術部部長,23個寒來暑往,她讓自己的事業和追求,植根齊魯;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獻給一化。 今天的故事從2003年9月講起。經過2000年3月停產後三年多的漫長等待和痛苦煎熬,齊魯一化黨委書記、總經理丁連傑果斷決定:帶領一化人走改製分流、裝置改造之路。改製,即脫離原來的“東家”齊魯石化,成為麵向市場、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法人經濟實體;改造,即改變合成氨原料線路,把過去的用天然氣做原料變為用煤做原料,發展煤化工。 當時,王燕春擔任尿素車間副主任。雖然改造迫切需要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但丁連傑考慮,王燕春的丈夫王寶明也是一化的中層領導、技術骨幹,而且在改造任務最重、戰場最大的合成氨車間,他們的孩子還小,需要照顧。出於人本關懷,沒有抽調王燕春到裝置改造攻關小組。 但性格似乎不讓王燕春那麽“安逸”。 船停泊在港灣裏非常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留在尿素車間固然輕鬆,但那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思前想後,她鼓足勇氣敲開了總經理辦公室的門,毛遂自薦,要求參與氣頭改煤頭的改造建設,不能因為是女人就考慮照顧,必須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接受考驗和挑戰,而且保證幹好! 信為人本,一諾千金。 從此,王燕春忘我地投入到了工作當中。 她被安排做極為關鍵的脫碳裝置改造項目負責人。全新改造,一切從頭做起。她理清工作思路,多方調查研討,悉心鑽研技術,搞好現場設計,緊盯安裝調試……加班加點,是工作常態;通宵達旦,已成為習慣;帶病上班,非新鮮之事。 苦心人,天不負。最終,切實可行、係統能耗大大降低的PSA脫碳改造成功完成。 在完成技術設計、改造的餘間,隻要有空,王燕春總會跑到施工現場和大夥兒一同幹活。碗口粗的電纜,瘦弱的她和大家喊著響亮的號子一起拉,揮汗如雨,衣服都沾在了身上;五十斤的堿袋子一個人扛,手、肩、脖子,被灼燒得通紅通紅…… 2004年10月30日,2:18。造粒塔頂部晶瑩的尿素溶液噴薄而出,旋即化做雪白的顆粒,像雪花,似春雨,輕輕飄落。王燕春同所有如守歲般等在現場的一化人一樣或者更甚——心潮難平,熱淚充盈。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興奮,她拿起電話向遠在甘肅老家、還在香甜睡夢中的母親報喜,讓親人一起分享心中那無盡喜悅: “媽媽,黑黑的煤炭真的變成白花花的尿素了!媽媽,亞遊集團AG終於成功了!”是啊,這凝結著王燕春3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勞與探索呀! 故事講到這兒,亞遊集團AG初步了解了王燕春——開始的主動請戰,體現她的不甘平庸,責任擔當,敢想敢幹;之後的成功實踐,彰顯她的敬業奉獻,勇攀高峰,謀事成事。 而故事發展到那時,也讓更多的齊魯一化人衝王燕春豎起了大拇指,打心眼兒裏佩服——誰言巾幗差須眉!
感 佩
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0年,齊魯一化實現利潤2.26億元,其中,於當年3月19日正式投產的丁辛醇項目功不可沒,盈利1.85億元,占總利潤的82.3%!可以說,沒有丁辛醇項目,就沒有齊魯一化去年的驕人業績,甚至可能是全線虧損! 盈與虧的關節點,就在丁辛醇。 說起丁辛醇,除了一化的領路人丁連傑,最有發言權、傾注心血最多、貢獻最大的,非王燕春莫屬——她是丁辛醇項目的總設計師、技術核心。 更精彩的故事就從丁辛醇講起。 2004年底,裝置改造、企業改製相繼完成之後,丁連傑一直在思索,新上什麽樣的項目,讓發展再上一個台階。剛剛改製後的民營企業,大項目缺乏資金,小項目利潤率低。經過前期周密的考察與細致的調研,最終確定上市場優勢較強、發展前景較好的丁辛醇。 項目是確定了,資金關還要過。長期以來,丁辛醇項目一直被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型企業所壟斷,且均引進國外成套技術——單專利費就兩億多元,還不算建設投資。 兩難之間,丁連傑和時任技術部部長的王燕春一起,把目光鎖定在國內各大科研院所,希望能開國內第一套丁辛醇技術工業化應用之先河。 2007年9月起,王燕春又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忙碌。到兄弟單位現場取經,跑各個院校深入調查,借助網絡多方搜索……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四川大學有自主研發的丁辛醇技術。七八個電話打過去後,輾轉聯係到了技術研發人。 但川大這一技術還僅僅停留在實驗室,沒有經過小試、中試,一步到位直接進行七萬噸工業化應用,如同一步要登天,談何容易? 一化領導班子大膽決策,上! 一個“上”字背後,不是蠻幹,不是賭博,是科學的建設方案,是應對困難的嚴謹策略,是前期周密的措施設計。 2008年2月16日,年產七萬噸的丁辛醇項目正式破土動工。 采用國內還不成熟、尚未配套的技術,且是第一套工業化應用裝置,沒有任何經驗能借鑒,沒有一點規律可遵循,沒有絲毫信息供參考,還是王燕春,毫不猶豫地挑起了項目建設的重擔。 把建設中遇到的一道道困難作為一座座山峰來攀登!王燕春毅然帶領以技術部人員為主的項目組,開始了從合成氣的製備、淨化到丁辛醇主裝置以及所有公用工程的艱難創新和設計曆程。 為了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王燕春不知查閱了多少資料,不知翻看了多少書籍,不知瀏覽了多少網頁,不知請教了多少專家……邊學習,邊探索,邊實踐,邊應用。 王燕春不僅要負責新項目建設的技術完善,節能降耗、流程優化的技術改造等研發工作,還要負責整套裝置的現場施工管理等建設工作——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既當軍師,又做調度。白天,指揮現場施工,現場解決問題;晚上,研究技術方案,解決技術疑難。依舊,沒有節假日,不分晝與夜。 工友劉娟至今記得王燕春的那次“狼狽”:2008年4月11日,工友剛買的西紅柿還沒落到桌子上,就被王燕春搶來狼吞虎咽塞到了肚子裏。大家忙說:“還沒洗呢。”“沒關係,它總比我幹淨。從昨天到現在我已經25個小時沒洗臉刷牙了噢。”看著大家一臉的疑惑,她忙解釋:“今天公司要簽一個技術合同,所以晚上開夜車趕了出來。無論如何也不能耽誤了簽約呀。”又是一個不眠夜。 …… 這樣的故事,王燕春身邊的工友每人都能講上一籮筐。 整個丁辛醇以及配套裝置建設,創造了國內建設周期最短的曆史記錄——僅8個多月,為同類項目的1/3;項目總投資2.5億元,同樣為同類項目的1/3。 2008年底,丁辛醇項目開車試運行。但由於是國內首套自主知識產權的丁辛醇裝置,從實驗室直接一步應用到工業化生產,還存在著很多的瑕疵和漏洞,被迫停車改造。又趕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真如雪上加霜。 危機籠罩,困難當前,技術人員、施工人員不免迷茫:什麽時候才能看到希望?王燕春沒有認輸,還給大家打氣:這麽大的工程,怎麽可能一點兒坎坷都沒有?亞遊集團AG一定要堅定信心,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隻要完善了技術,肯定能成功。而且,齊魯一化與亞遊集團AG集團已完成戰略重組,一化成為了亞遊集團AG大家庭的一員。有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和豐厚的資源保障,一化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 每一次試車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王燕春以她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仔細分析、判斷開車過程影響正常生產的各種因素,查閱大量資料,尋找科學依據,找出問題的根源並加以解決,針對現場實際,進行攻關、創新、突破。每一台設備、每一條管線、每個控製點,都融入了她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改進完善,終於有了眉目。丁連傑與領導班子研究決定:抓住市場複蘇、丁辛醇價格上揚的時機,在2010年3月投產。 好事曆來多磨。就在離預計的正式開車時間隻剩十幾天的時候,又出了故障!致命的大故障! 為驗證催化劑性能,齊魯一化委托有經驗的廠家對丁辛醇項目的專用催化劑進行活性評價。權威人士的評價結果如同晴天霹靂——齊魯一化的新催化劑根本沒有活性! 那一刻,王燕春幾乎被打蒙了。但她沒有倒下,也不能倒下。在丁連傑的大力支持下,她立即組織孫玉霞、陳芳菊、王旭麗、張榮欣等技術人員,按照國外進口技術規程,連夜進行細致的活性實驗。一個小時後,結果出來了,與權威單位的結論完全一致!所有在場的人幾近崩潰。 要知道,催化劑是丁辛醇生產中的最關鍵要素。其價格昂貴之極,每盎司9400多美元,比黃金還要貴六七倍;其活性控製要求的指標精度相當高,活性控製好,轉換率高,丁辛醇產量就高;反之,成本高,效益低,且生產不穩定。 離正式開車隻有短短十幾天,更換催化劑,時間絕對來不及,就是有錢也辦不到。聯係製作單位,他們也非常吃驚,無計可施。好多人徹底絕望了! 死馬也得當活馬醫!王燕春沒有絕望。她帶領實驗小組,繼續堅強地做著實驗。根據製作單位提供的其他種催化劑的使用經驗,對催化劑進行研磨,加長催化劑溶化時間。一個小時後,新的結果出來了,有了一些活性!曙光!興奮! 繼續實驗,摸索適應催化劑特點的實驗方法。越做越有希望!越做活性越好!當午夜的鍾聲敲響時,實驗結果表明——催化劑完全符合要求,甚至超過了進口催化劑的性能!王燕春帶領她的夥伴,改寫了權威單位的定論! 柳暗花明後,好消息接踵而至——2010年3月19日,丁辛醇項目正式生產;22日,一次產出合格產品;一個月後,順利實現達標達產,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 投產以來,丁辛醇裝置運行非常穩定,僅去年9個月就產出8.7萬噸,遠遠超過了設計生產能力,創造了蔚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確保了齊魯一化的逆勢挺秀。 王燕春當之無愧是頭等功臣! 但她顧不上靜下來享受成功的喜悅,顧不上停下來稍做調整和休息,轉而又全身心投入了下一場戰役——以亞遊集團AG集團為強大後盾,抓住市場機遇,進行丁辛醇項目擴建,到今年4月底,具備14萬噸生產能力,年底達到21萬噸。 在辛醇項目建設、改造試生產和開工創效三年的曆程中,王燕春,這個看似瘦弱的女子,經曆了數也數不盡的艱辛與險阻,承擔了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和責任,完成了其他廠家需要幾十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改造的成功之路。 齊魯一化黨委書記、總經理丁連傑一連用幾個“最”來評價王燕春:一化技術、管理人才中最優秀的,改製以來貢獻最大的,所有生產流程、工藝設施最精通的,最敬業最肯吃苦的…… 故事講到這兒,亞遊集團AG對王燕春更心生幾多感佩: 如果說,七年是一本書,這本書寫滿的是無盡的拚搏與執著; 如果說,七年是一幅畫,這幅畫繪就的是不懈的求知與創新; 如果說,七年是一首歌,這首歌傳唱的是永恒的忠誠與奉獻。 王燕春,巾幗不讓須眉,壯誌當可淩雲!
圖為王燕春在對照設計圖做工作筆記
![]() |